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

Homework-4身體自覺(Body Awareness)與自我的身體態度(Self Body Attitude)


P&E-4Exploring the “function” of the body

-Explore the way of moving your body(BMC)

練習一:中軸的覺察-利用浮條覺察身體脊椎各關節的感覺與平衡。
一、說明與操作
(一) 輔助工具:浮條
(二) 將浮條直放於地板上,身體背部脊椎對正浮條,依序由薦椎、腰椎、胸椎、頸椎到頭顱躺臥在浮條上,屈膝。
(三) 躺正之後調整身體,使其可以平衡在浮條上。
(四) 接著,維持屈膝姿勢,由髖關節為活動點,試著抬起右腿,輕輕放下,再抬起左腿,再輕輕放下,相互比對動作中的身體感覺。
(五) 同時亦可配合舉手的動作,雙手上舉、同手同腳或右手左腳、左手右腳,相互比對動作中的身體感覺。

練習二:、透過浮條放鬆背部。
一、說明與操作
(一)輔助工具:浮條
(二)將浮條橫放於地板上,與身體背部脊椎垂直,屈膝躺臥(CRP動作),依序將浮條置於薦椎、腰椎、胸椎(肋下)、頸椎下。
(三)身體左旋、右旋,試著體知在動作中的身體感覺並試著放鬆。
(四)切記不要在浮條上面睡著或一個部位維持同一動作太久。
(五)呼吸是最好的按摩



練習三:肩部的放鬆
一、說明
(一)上肢骨的組成:
上肢骨可分為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。
上肢帶骨包括鎖骨和肩胛骨;自由上肢骨包括上臂骨、前臂骨及手骨三部分。上臂骨只有一塊,即肱骨;前臂骨包括尺骨和橈骨;手骨又包括腕骨、掌骨和指骨三部分。
通常我們談到上肢,所以我們應記得一件事,手的概念應須延伸到鎖骨。而上肢骨與中軸骨唯一相連結的關節只有胸鎖關節



(二)肩胛骨的解剖學
肩胛骨是一三角形扁骨,位于胸廓的后方上外側,上下平齊第2、第7肋,可於皮下觸知。三角形底部在上方,頂部(尖)向下方,可區分為兩面、三角和三緣。


胸鎖關節


肩胛骨(前側觀)


肩胛骨(後側觀)
圖片來源:陳金山、徐淑媛(譯)(2002)。Netter's人體解剖學圖譜Atlas of Human Anatomy (2 Ed.)。台北:合記。(Netter, Frank H.)
二、操作方法(面右側躺)
(一)被術者側臥,施術者跪坐在其背部,與被術者同向。
(二)施術者以左手勾起被術者的右上臂,右手扶助其肩胛骨。
(三)試著找出肩胛骨的股性標誌:肩胛骨的三角和三緣。
(四)施術者以胸鎖關節為軸心,帶被術者做大幅度的肩部運動。
Ps胸鎖關節位置:
1、以右手得食指與中指,食指在上中指在下,上下夾住左邊鎖骨。
2、將手指沿著鎖骨往中心移動,當中指移到盡頭,食指會觸摸到一個凹陷,此凹項即是胸鎖關節所在之地。

D&S4-社會化的身體與身體形象


Close your eyes , you will see.
閉著眼睛畫自己。

林肯曾經說過:人過了四十歲,就要對自己的長相負責。
「自己的長相」便是自我的「身體的形象」。

人體的生理機制與調節功能,最主要的目的在於保護身體使其生存。因此,一個人身型、各部位的生長,除了維持生理基本功能的原本架構之外,一部份亦取決於「用進廢退」的演化原則。就生裡的變化而言,身體不會莫名奇妙的增加或者是減少某些東西,增加或者是減少的生理結構都反映出人體生理的需求。

周德程(1989)指出,就人體功能的一般原則(Generalizations about body function)而言:
一、 人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存(survival)-求個人及人類的生存。
二、 生存決定於人體恆定現象的維持。恒定現象乃是人體維持一定內在環境(internal environment)的現象。
三、 恆定(Homeostasis)必須仰賴人體無休止的多種活動,其主要活動或功能是對於人體環境變化的反應,例如環境與細胞間的物質交換、食物代謝及人體各種活動的調節。
四、 人體的功能基本上是細胞的功能。
五、 人體執行許多功能的能力,逐年改變。

一個人的身材,除了生理不可抗力的條件外,最重要的在於自己的選擇與默許。

曾經,我們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:
老師要我們每個人一手拿著打火機,另一隻手掌心朝下,由上而下,慢慢地接近火苗。而就再掌心即將接觸到火苗的那一剎那,我們的手移開了。

老師問說:「為什麼把手移開了呢?」
「因為痛。」我們回答。
老師管爾一笑,說:「因為痛了,所以改變。」

課堂上,我們討論到「身體的形象」。從前,有所謂「女為悅己者容。」我想,這已經意識到自我的形象了。崇仁提到:「對於美麗的追求,是人類進步的動力。」對於自己的身材,高矮是較不可改變,胖瘦則是可以調控。

「塑身」不是一件壞事,而是一種自我意志力控制的訓練,傾聽身體的需要,自我了解的過程。-美珠老師

文章中提到「創意身體形象」,其中討論、著墨較多的是關於肥胖。
對我來說,肥胖=貪婪,竊取過多我們(身體)不需要的東西,我們必須真切地接受我們自己的身體狀況,但接受並無意味著合理化、默許而不批判。

參考文獻:
周德程(譯)(1989)。解剖生理學。台北:昭人出版社。P25-26。(Anthony Kolthoff ,1975)(Textbook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)

Homework-3身體態度(Body Attitude)

一、請訪問五位朋友,陳述他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。
  ◎你認為身體是什麼?
  ◎你對自我身體的喜愛與滿意程度為何?
  ◎你對身體的照顧方式為何?
  ◎是否對身體討厭或不滿意?想改變什麼?
  ◎其他…

二、給自己一些時間,觀察日常生活中自己對身體的態度,並對上述同樣的問題做一些反思,寫下你觀察到的感受。
  ◎你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?

一位受尊敬的手療法老師
1、身體是自然的造化,是生存必備的機能,與靈魂與精神共同存在。
2、當然喜愛,我的身體與我的身體形象符合。
3、讓她回歸自然作息,修於自然,化於當然。
4、牙齒不滿意,牙周病全換成假牙。希望以自己當作前車之鑑,呼籲學校從校就必須建立身體健康教育。
5、人體要以哲學為依歸-人生是美好的。

一位退伍軍官
1、是父母所生,宇宙自然的一部分。
2、喜愛…
3、注意生活起居與行動。
4、記憶力不好,希望透過學習、訓練來改善。

一位重度極重度的腦性麻痺女孩(用著模糊不清的口語與用左手書寫著扭曲的字體來闡述)
1、身體是肉體(她是一位基督徒。)
2、對自己的身體還算喜歡。
3、沒有刻意,順其自然。
4、我的牙齒門牙全駐了。不滿意我的腳。(她九歲才會坐,十八歲才踏出第一步走路。)

一位腦性麻痺、下肢萎縮的大姐
1、身體是一部來考驗、砥礪自我的…(工具、器皿)。
2、我到四十歲以後才算真正接受自己的身體,一直想和正常人一樣。
3、指壓、自己運動(彼拉提斯、瑜珈等)。
4、不討厭,仍希望生化科技的進步,有一天能正常的行走。

一位媽媽
1、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。
2、喜歡。
3、很忙,沒太多時間照顧,只希望多休息。
4、生產完後,小腹鬆弛一直無法恢復。

頌歌
時間之流,是一個遙邈綿亙、無窮無盡、永無止境的延續。
生命的發生與斷滅過程,在其中彷彿火光石影,稍縱即逝。
我們無法經歷在我們出生之前的歲月,也無法遭遇我們死後的光陰。
我們所體驗到的永遠只有現在、一個瞬息萬變的現在。
人體亦是如此。
它源自於一顆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受精卵,最後又化於塵土。
在精子與卵子結合之前它無聲無息;化於塵土之後無影無跡。
人一生歷經受精卵、胚胎、嬰幼兒、兒童、青春期、成年、中年到老年的身體變化。
在此,我們先良善的預設一個前提-即

每一個生命的發生必然都獲得應允並皆應予以祝福。

當男性與女性享受著情慾歡愉的極至,一段艱辛的旅程即將開始。
精液挾帶著數以億計的精子,湧向生命起始的溫床,
一個億中選一的幸運兒,進入到了卵子,使之授精,成為一顆受精卵。
在往後的十個月(三十八週)中,他/她將以
充滿驚奇、不可思議、有如奇蹟般地經歷無數次的變化,
從一個細胞、胚胎直到變成一個純真的嬰兒,
而這個變化將會持續下去,直到他/她的生命盡頭。

我對自己的身體態度是超越「喜愛」,因為沒有喜愛的問題;充滿「感謝」,感謝給
予我這一切的天地君親師;「接受」一切的遭遇,並轉換成自己的助力;試著去「理
解」這一切的法則原理;「了了分明」地體知這一切發生的過程,最後,期盼自己能
「自律」,自制克己、身心知行合一地生活。

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

P&E3-Exploring the “Structure” of the body-Body mapping(AT) & skeleton dance(BMC)



一、說明:

身體構圖Body Mapping
又名「經驗解剖學」Experiential Anatomy
在亞歷山大技巧(Alexander Technique)稱之Body use.

「身體構圖」(Body mapping)是由俄亥俄州立大學音樂系大提琴教授威廉.康樂伯(William Conable)所研發的概念,「是一個人在腦中對自己身體結構意象的呈現。…是一個藉由有意識地修正與精緻化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,來產生有效率、優雅的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。」(劉美珠、林大豐,2003)
此次身體構圖學習的著重點在骨骼(skeleton),範圍在於顱骨、頸椎與腰椎等部份。

(一)每位同學發一張空白A4的紙。在未說明身體結構之前,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我們所認知的頭顱骨與脊椎。
(二)顱骨與脊椎的講解說明。


(三)脊柱四個生理彎曲產生的過程。(從胎兒、出生、幼兒到成人)(老師親自肢體動作示範)。
  人類的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(或說兩個S),兩個前彎,即頸椎和腰椎;兩個後彎,即胸椎和骶椎。脊柱四個生理彎曲的形成與人類的直立行走有很大的關係。



  正常脊椎曲線的側面觀,頸椎為向前的C型曲線(lordosis),胸椎為向後的倒C曲線(kyphosis),腰椎則與頸椎相同為向前的曲線(lordosis)最後薦骨為一向後的曲線(kyphosis)。
  人類在胚胎和嬰幼兒時期只有由胸椎和骶骨向後凸,形成的一個脊柱後凸的生理曲度,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胸腔、盆腔對臟器的容量。出生後5個月的嬰兒開始學習爬行或坐,開始有仰頭的動作,逐漸地形成繼發的頸椎前凸,產生永久性向前凸的頸曲以保持頭部在軀幹上的平衡。出生後9~10個月的嬰兒學習站立,13個月時,腰椎後凸消失,到3歲以後,腰椎又繼發形成前凸。到8歲時腰椎前凸明顯,到10歲時與成人一樣。

  與此同時,原脊椎的原發後凸,僅在胸椎和骶椎處保存,以平衡脊柱生理前凸。脊柱生理曲度的形成,還有其解剖學基礎。胸椎的後凸是由於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,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,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。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,L4及L5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;L3椎體不定,仍多為方形,而L1、L2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的形態。自此後人體的生理曲度從側面觀表現為四個曲度,即:頸椎前凸、腰椎前凸和胸椎後凸和骶尾椎後凸。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al120.com/htm/200996/283.htm

  脊椎以雙S結構,以Tensegrit的力量整合方式來逞宰身體的重量,據研究,其比Compression貫串垂直重力的形式,可多承受5倍的重量。
  脊椎的曲線對於提供身體的強度(strength)及柔軟度(flexibility)佔很重要的角色。可由下列的公式算出脊柱抵抗壓力(compression)的能力,R = N2 +1R為Resistance(脊柱抵抗壓力的能力),N為 numbers of curve為(脊椎曲線的數目),舉例來說,如果脊椎有四個曲線如上所述,則其抵抗壓力的能力為42+1 = 17,如果失去了頸部曲線,32+1=10,其抵抗壓力的能力會大大下降。若頭部前移得太多,會增加頭部的整體重量(因為力 x 力臂),身體為了支撐頭的重量,而產生了代償作用所以在其它的面向(another dimension)的部位產生了不該出現的曲線,即為脊椎側彎(閻曉華,2007)。

二、練習1:
(一)頸椎經驗解剖學-體知寰枕關節的正確位置。
  脊椎的運動主要由枕骨、頸椎、胸椎、腰椎、骶椎、骨盆組成。
  頸椎的活動範圍最大,它能旋轉、前後屈伸和左右側彎,頭部的屈伸動作,主要是透過枕骨與寰椎關節吻合面的滑動造成,站頭頸前區後身活動量的50-70%;旋轉主要是靠主要是靠寰椎與樞椎之間的椎關節段。


註:圖片來源:劉美珠、林大豐(譯)(2003)。音樂家的肢體開發(頁6)。桃園:原笙國際。(Barbara H. Conable & Benjamin J. Conable ,1998)

透過對寰枕關節、寰樞關節正確位置的認識與感知,可使我們正確地使用頸部,讓我們的頭部可以平衡優雅地放在頸椎上。經由一段時間的體會與練習,寰枕關節是全身運動的樞紐,它一動,全身將隨之而動。
  頸椎3~7(C3-7)椎關節段負責屈、伸、側彎等活動。
  胸椎 1~10(T1-T10)椎關節段的活動極少,略有屈伸及旋轉活動。
  胸椎11、12(T11-T12)節至腰椎1~5(L1-5)、骶1(S1)椎關節段的活動僅次於頸椎,它的主要作用是背伸、前屈和側彎。
  骨盆段是人類脊椎的基座,基座正,則脊椎正,基座行扭則脊椎大廈傾斜。

(二)體知寰枕關節-鼻尖畫圓


註:圖片來源:劉美珠、林大豐(2007)。身心動作:自然動作與身心對話(頁44-45)。台東市:台東大學。

三、練習2:
(一)腰椎經驗解剖學-體知腰椎椎體正確位置。
  上兩張圖是透過大體矢狀面斷層標本(上左)與人體MRI斷層掃描(上右)圖片觀察腰椎椎體在身體矢狀面中的位置。
  以下兩張圖,(下左)為CT斷層掃描,(下右)為人體MRI斷層掃描,是為比較胖瘦的人腰椎椎體在身體矢狀面中的位置。
(二)如何將腰椎至於身體中央。
  1、腰跨(骨盆前旋)
  2、雙手虎口朝上,置於腋下第10肋上,做出前旋動作,進而帶動腰部。

Skeleton dance(BMC)
■在BMC(Body-Mind Centering)裡最重要的練習是3 layer(骨膜、骨骼、骨髓)的練習。
■Positive & Negative Space Exploration是從空間來作思考。
■讓身體找到空間。
■作用肌與拮抗肌的觀念是在BMC裡的技術之一。
■中軸骨的概念(美珠老師分享其在BMC的筆記)

參考資料:
劉美珠、林大豐(譯)(2003)。音樂家的肢體開發。桃園:原笙國際。
   (Barbara H. Conable & Benjamin J. Conable ,1998)
閻曉華(2007)。脊椎側彎的處理--除了背架與手術的新選擇。2009年11月16日,取
   自Blog聽聽我們身體的聲音! 追求身心靈平衡。網址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eal
   th-balance/article?mid=18


D&S3-身體觀


看破有盡身軀,萬境塵緣自息。
悟入無懷境界,一輪心月獨明。

  2007年4月,暮春的季節,我第一次來到台東大學參加國際身心學研討會。從台中到台北,搭上11點05分的莒光號,沉睡在西部的夜晚,準備迎接東部的晨曦。
  六點,抵達了車站,六點二十分上了鼎東客運,在東部大地奔馳了二十餘分後,車子進了台東市,緩緩地駛進了鼎東客運的車站內。
  有些破舊、有些昏暗的候車亭,牆上用著不太搭調的粗圓體、綠色的卡典西德割字,貼著這麼一首詩偈…

看破有盡身軀,萬境塵緣自息。悟入無懷(之)境界,一輪心月獨明。

看了,有些會心、些許惆悵、五味雜陳。
「看破」並不是捐棄與厭離,而是瞭解,是了了分明、全然接受與理解之後的實踐、超越。
我給了自己一個滿意的回答,背起行囊,滿心期待的踏上身心(Somatic)之旅。


身體觀
■政治化、社會化、媒體化、、商業化物欲化、藝術化、宗教化、倫理化…的身體。
■佛教、道家、儒家、基督教、回教的身體觀。
■找出自己美麗的哲學-陳淑芬
■怎樣發現自己的美?信、願、行。
■最美的口紅是-微笑Smile。-美珠老師
■Enjoy your Body.

P&E-Exploring the "Space" of the body and it's relationship

Cell Breathing細胞呼吸練習(BMC)

以手掌當作擴大器,將細胞整體的呼吸律動,體現出來。

一、說明:
■細胞呼吸屬於BMC(Body Mind Centering)的呼吸技巧。
一般而言,身體的呼吸非為兩種,一者稱為肺呼吸,又名外呼吸,是指空氣在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;一者稱為體呼吸,又名內呼吸(亦稱細胞呼吸),是指細胞間的氣體交換過程。
首先,我們必須先了解細胞的基本結構:


1.肌原纤维和肌节。

2.肌管系统。





■空間在哪裡?

■Zoom in←→Zoom out空間層次的概念

二、練習方法:

(一)、兩人一組練習
(二)、被術者平躺,全身放鬆。
(三)、施術者以放鬆的跪坐姿或坐姿,坐於被術者身旁。
(四)、施術者以手掌掌壓方式,將手掌垂落貼放在被術者的大腿上。(部位選擇以四肢為佳,施作在軀幹上易受呼吸干擾。)
(五)、施術者以手掌緩緩輕壓被術者的大腿,接著隨著施術者的肌肉起伏,用手「聽」與「體知」(embodiment)「細胞呼吸」。

三、心得:
(一)、每個部位的細胞呼吸感知不同,手臂的頻率會來得比腿部快。
(二)、放鬆是關鍵要素。施術者或被術者無法放鬆時,較不易感受。
(三)、肌肉緊繃、僵硬者,呼吸的波形較平緩、微弱;肌肉強壯者,波形會較高、較強。
(四)、波形每人不同,施術者或被術者同時都感受得到,可相互討論印證。

Positive & Negative Space Exploration (Continuum)
Conrad states that, “movement is what we are, not something we do.”
Conrad, Emilie. Life on Land. Santa Monica: Continuum Publications, 1998, p. 49.

一、說明:
Positive & Negative Space Exploration提供了另一個「動」的方式。
我們傳統或理所當然的「動」都是以身體的肌肉來帶動,即(Positive);其實我們可以試著以身體以外的空間變化(Negative),來感受身體的運動。(似乎已有Yield to the space的意味。)
Negative的運動概念較傾向被動式運動,較緩慢,可用於太極拳的練習。


二、練習方法

(一)、握拳/舒掌練習:
1、傳統作法:以前臂屈肌群收縮、伸肌群延伸,兩者拮抗,做出握拳/舒掌動作。
2、P&A作法:舒掌,從握拳姿勢,想像拳心與指間的空間慢慢變大。握拳反之。

(二)、坐姿彎腰:
想像在我們的胸腹之間有一個大球,慢慢縮小、慢慢變大。

(三)、身體當中的兩個點、螺旋、延伸的動作亦可以此觀念練習。

三、心得:
(一)、做Positive & Negative Space Exploration的練習時,身體的使用方式有別於常態下的身體使用方法。其產生的動作,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觀察時,其與常態下的身體動作並無二至,然而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體知時,則有著極為顯著、甚或是全然不同的差異。
其原因可能在於肌肉使用模組(肌群的力線與筋膜的張力使用方式)改變,以及神經傳遞路徑中,其反射弧的感覺器與效應器改變,造成感覺與知覺的不同。

(二)、Yield to your structure, Yield to the space.
Yield to your structure的觀念在Positive Space的練習上是易於理解的,是在常態下的肢體使用時,如何將肢體的運動交給結構,力線傳導沿中軸至地面產生一個良好的支撐,以達到身體最經濟的使用方式。
Negative Space的運動方式似乎已有Yield to the space的意味,交身體給空間,讓身體的動作在空間中被支持、被湧動…。